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行业动态 >>业内资讯 >> 习总书记重谈粮食安全,意味深长!
详细内容

习总书记重谈粮食安全,意味深长!

时间:2022-03-09     【转载】   来自:人民论坛   阅读

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重点讲了保障粮食安全问题。日前发布的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2022年要守住的“两条底线”之一就是,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特别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以食为天。短短几句话,意味深长!


01

谁来养活中国?


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列出一组数据: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谁来养活中国?”“中国要靠自力更生,自己养活自己。”习近平总书记语气坚定。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我反复强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则是战略问题。我国之所以能够实现社会稳定、人心安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如何吃饱饭、如何吃好饭始终是摆在中华民族面前的一个严肃问题。


于安思危,于治忧乱。即便今天温饱无虞,衣食俱丰,我们依然要对粮食安全保持足够的警醒。在吃饭问题上不能得健忘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粮食安全具有长期性,在粮食问题上不能忘记历史、盲目乐观,不能今天温饱无虞,就忘了昨天饿肚子的滋味;不能粮食连年增产,就看不到今后保障粮食安全的难度和压力。粮食安全,关系国家经济的大账本、国家安全的大战略。


对此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安全研究室主任冯维江曾在《人民论坛》刊文:如果国内粮食生产储备体系被国际粮商冲垮,而国际粮食市场又对我国关闭,甚至出现粮食封锁等现象,那对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后果非常严重。即使没有出现绝对的粮食短缺,哪怕是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也将给经济社会建设带来难以估量的严重损失。面对国际上一些历来娴熟于使用“粮食武器”的国家,中国更有充分的理由在粮食安全上加倍小心,在确保粮食自主性问题上抛弃一切幻想,下断然决心确保饭碗掌握在自己手中。

02

谁来扛起粮食安全的责任?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向部分地方负责同志严肃提出,把“米袋子”、“菜篮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市场不行,不能搞无粮化。会上,总书记提及此事,强调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宪魁在《人民日报》发文指出,做好新时代粮食安全工作,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刻认识党中央对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功能定位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来抓,不断增强使命担当,坚决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树立大粮食安全观,适应不断升级的消费结构,进一步增加肉蛋奶等重要副食品的生产供应,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大力清理整治大棚房、违建别墅、乱占耕地建房等打着各种旗号破坏、占用耕地的行为,解决耕地占补平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不减少、产量不下降,持续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保证农产品供给充足,确保口粮绝对安全。

03

解决吃饭问题的根本出路在哪?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源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民说,‘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在这次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如何解决好种子问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向阳在《人民论坛》刊文指出,要多措并举抢占全球种业技术制高点。


第一,全方位实施国家种子安全战略。从国家战略层面聚焦我国种质资源保护和研究,进行长期稳定投入。加强国家间的农作物种业合作交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和引进国际一流育种专家,加大对种质资源地保护和引进力度。同时在国家层面加强对玉米、大豆等转基因技术影响的综合评价以及加快相关育种步伐,打破跨国公司垄断转基因种子的局面。


第二,加大对现代种业的科研投入和科技创新力度。加大基础科研投入,围绕国家重点农业科技创新实验室,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增产增效、防灾减灾和现代育种等重大技术研发尽快取得新的突破。


第三,加快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按照《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聚焦育种创新、资源保护、良种繁育、测试评价等,进一步加快工程建设,在种业自主创新、良种综合生产、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第四,营造稳定的种业市场环境。突出发展现代化种业,构建强有力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构建统一、高效的农作物种业监管、执法体系。加强对国内种子的市场监管力度,提高国外种子的准入门槛和技术壁垒。


第五,建设国家生物种业技术创新中心。以生物育种前沿技术为主攻方向,在全国分区域打造一批创新资源集聚、组织运行开放、治理结构多元的生物技术创新中心,涵盖国家种业安全战略发展中心、“一带一路”种业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国际生物种业技术交流中心等分中心,构建基因修饰、生物合成、智能化育种核心技术集成体系,推动种质创制、品种培育、技术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创制一批战略性重大新基因、新材料、新品系。


第六,建设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和国际种业大数据中心。在全国种质资源优势区域试点建设“一中枢、两平台、三基地”,“一中枢”即企业总部基地中枢,“两平台”为国家分子育种研发平台和质量检测管控平台,“三基地”是种业原始创新基地、加工与出口贸易基地、育繁推服一体化示范基地。

04

如何构建国家粮食安全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粮食安全紧平衡格局长期不会改变。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当前,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端牢中国人的饭碗,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也被赋予了更多时代内涵。


统筹当前国内外形势,如何构建国家粮食安全新发展格局?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崔宁波认为应着重处理好“四大关系”。


第一,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确保粮食安全是一场硬仗,依旧任重而道远。在严苛的环境制约和经济压力下,未来要用更少的资源生产出量更多、质更优的粮食,因此,构建国家粮食安全新发展格局兼顾好当前与长远,既不把长期目标短期化,也不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应将满足当前需求与面向长期战略相结合,优化投入产出,不断提质增效,增强粮食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处理好机遇与风险的关系。未来30年国内粮食需求仍会保持持续增长趋势,而且消费升级所带来的高品质、多元化、个性化粮食产品需求将对供给调整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双循环格局的构建为中国粮食产业更好、更快“走出去”提供了重要契机,在国内、国际双维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带来了内外循环互动机遇。可以肯定,未来机遇与风险并存且二者也都会有新的发展变化,要清醒认识粮食安全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积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同时在应对风险中应进一步积累对做好粮食安全工作规律性的认知,提高抵抗风险能力。


第三,处理好国内与国际的关系。在立足国内的坚实基础上,中国高水平开放趋势不会改变,应积极对接国际粮食贸易相关规则,树立明确的粮食安全观、粮食贸易观,提高全球范围内的粮食贸易稳定性。要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坚持粮食进口来源和品种多元化并举,并鼓励竞争力强的粮企通过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等方式“走出去”,积极参与全球粮食规则制定,有效嵌入世界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构建国际粮食产业风险预警防范体系,着力打造全球粮食安全命运共同体。


第四,处理好生产与生态的关系。统筹协调粮食产能增加与生态绿色发展之间的积极互动关系;推行科学理性的绿色粮食生产行为,降低或杜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透支的资源环境能够休养生息,实现绿色兴粮、质量兴粮。



版权所有:湖北省粮食行业协会 

电话:027-88874786 027-88924960  

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中华路34号  备案号:鄂ICP备20006022号-1


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4258号

seo seo